当前位置:234百科 > 文化 > 正文内容

对偶句概括孔乙己 用对联概括孔乙己的身世,性格,遭遇

花开的声音2023-03-25 16:15文化249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对偶句概括孔乙己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用对联概括孔乙己的身世,性格,遭遇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孔乙己》全文内容?

《孔乙己》全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如下:

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没落迂腐的旧式知识分子最终被黑暗旧社会吞噬而又至死不悟的悲歌.

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孔乙己》全文内容?

《孔乙己》全文内容: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孔乙己》简介: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扩展资料:

《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

“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

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乙己 (鲁迅小说)

孔乙己概括 孔乙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2、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

3、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样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我早已注定的命运。

4、孔乙己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如果不制定科举制度,那么孔乙己就不会是这样的情况,可是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天都有很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为行尸走肉,变得非常懒惰。

5、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简要概括孔乙己的故事 加急!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孔乙己》分段概括内容是什么?

孔乙己分段概括内容

1——3: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典型环境,为下文孔乙己的出现做铺垫

4——9:孔乙己到店内喝酒的情形

10——11: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致,偷书被打折腿

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扩展阅读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二、故事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对复古主义的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三、【课文主题】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底层知识分子精神上和肉体上受到的双重摧残,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民众精神麻木、思想愚钝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关于对偶句概括孔乙己和用对联概括孔乙己的身世,性格,遭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