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百科 > 文化 > 正文内容

诸侯国是几级行政区 诸侯国是几级行政区域

月色如花2023-03-05 00:00文化23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诸侯国是几级行政区,以及诸侯国是几级行政区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西周的一个诸侯国是不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市 一个县?

地域大小是相当于一个市或者一个县,但二者的本质完完全全的不同。

但他的权利比现在的市长,县长大。不同点有5:

1、权利不止相当于相当于县长,而是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 + 县长 +县纪委书记 +县人大主任 +县公安局长 + 县检察院长 +县武装部长

2、对国内的任何人有生杀予夺大权,起码现在的市长县长不能说想杀县里的谁谁谁就杀谁吧,而诸侯王可以。

3、现在的市长县长是“公仆”,而诸侯王是标标准准的“主人”,他如果看中了谁家的东西或者女人,谁就得送上,因为理论上来说,国内的所有东西都是他的。

4、市长县长是上级委任、人大选出来的,有任期。而诸侯王世终身制、世袭制,老子死了,儿子、孙子接着干。

5、现在县长、市长离任的方式很多,但大多数是升迁或者平调,基本上是皆大欢喜。而诸侯王的离任方式基本只有一个——全家被别人灭族,基本是杯具,还是大大的杯具。

这么一说,阁下明白了吗?

古代地区划分从小到大

每一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分都略有不同。秦朝的行政区由小到大为:亭(里)、乡、县、郡。汉朝时在秦朝的基础上,于郡上面还加了一个州,即为亭(里)、乡、县、郡、州,一直延续到隋朝,到了唐朝出现了变化。

唐朝在州上面加了一个道,改亭为里,即为里、乡、县、郡、州、道,宋朝时改道为路,改里为保,即为:保、乡、县、郡、州、路。元朝时行省制开始使用,行政区由小到大为:村、乡、县、郡、路、道、行省。明朝时为:村、乡、县、府、(道)、省(布政司)。

州:

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舜时,从冀州析分出并州和幽州,从青州析分出营州,故有十二州。

汉代,由于疆域的扩大,新增加了两个州,一个是南方的交州,一个是北方的朔方。

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这样,东汉时就有十三个州: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比如,江西省在汉朝时属于扬州范围内。

晋初分为十九州,在东汉的基础上将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

将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将幽州分为幽、平两州,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

州在汉到南北朝时期,一般都是监察区,有时也是1级行政区。但从南北朝开始,州的数目越来越多,范围却越来越少。

隋朝时,天下已经有了两百多个州,所以,隋朝将州县制改为郡县制,但不久又恢复为州县制。

唐朝,又恢复了州县制,此时州的数目已经有三百多个了。此时的州虽然是行政区,但已经不是1级行政区了,其上还有道。

宋朝的州和唐朝一样,仍是二级行政区,之上还有路。

明朝改州为府,只留少数直隶州直辖于省,散州隶属于府。

郡:

战国时期,各国就开始不同程度地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征服南粤后,增加到四十郡。此后,历代都有郡,只是数量逐渐增多而范围逐渐缩小。隋朝一度取消了郡,唐代则是州郡迭改,但都是行政区域。

宋代废郡,此后,作为1级行政区名称,郡完全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国:

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国是诸侯王的封域,也是1级行政区划名称,地位相当于郡。

汉代朝廷对诸侯国的管制很严,诸侯国的国相一律是由朝廷任命,不是诸侯王任命的。国相地位相当于郡的太守。(可以参考削藩、七国之乱)

道:

道始行于唐,不过当时属于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只不过后来逐渐实化为1级行政区域。

太宗贞观年间,全国划分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玄宗开元年间,析分为十五道,即从关内道分出一个京畿,从河南道分出一个都几,再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

宋代的路初始是为征收税赋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 区的性质,成为1级行政区。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增加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和今天的省区已经大致相似。如福建路、河北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陕西路、江南西路(江西)等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同。

元代也有路,不过已经从宋代的1级行政区降为二级行政区了,相当于宋代的州府。

省:

本是朝廷官署名称,如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

元代以中书省为央府,又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相当于中书省驻各路的办事处或者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正式称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简称省。

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称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隶属于路。

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朝廷,明清改州为府。

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名。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属于路。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

县:

县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区划名。秦代的县属于郡,汉代的县属于郡和国,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现在的县属于地级市或地区。

诸侯国是什么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西周一共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

西周王朝一共封了多少个国家?从古至今,这个问题和答案就各不相同,有一千二百左右的,有说八百个左右的,有说四百个左右的,有说一百多个的,有说七十一个的。之所以出现多个答案,根本原因是对周朝以前的东方历史和政治不了解出现的分歧。

中国~严格说叫做“华国”,在先秦时期分为两大阶段:土民制部邦时期与土奴制王国时期(民最初是战俘奴隶,后来泛指早期农业劳动者)。部邦就是由早期农业经济部族发展而成的原始国家,叫做“氏”,后来部邦的首脑~国主或者邦主也叫“氏”,这就是这样氏那样氏的来源。土民制部邦时期又分部邦战乱时期与部邦共主时期,前者结束于华胥氏创建人文治世制度~东方君子之国,后者就是三皇五帝时期,部邦战争导致统一制度形成,统一天下的范围从泰皇(羲皇或太皞帝)伏羲首先统一大河流域到农皇(炎帝)神农统一江河两大流域,再到轩皇(黄帝)轩辕统一泰东天下各部邦,东亚建立起部邦共主统一天下的治平统一政治制度和思想。所以,伏羲、神农和轩辕被后世追谥为三皇。其后五位杰出帝王用武力或文德维护天下统一部邦共主机制,被后世追谥为“五帝”~少昊帝金天、颛顼帝高阳、喾帝高辛、尧帝有虞和舜帝陶唐。三皇五帝时期是泰华统一政治制度形成的伟大历史时期。

被选举为最后一个部邦共主的帝王是夏后氏大禹,他接任天下共主后破坏了部邦共主制度,把帝位传给可他的儿子启,以其部邦名称“夏”为天下统一王朝名称即夏朝,但天下很多部邦不满发生战争才建立统一王朝,中部地区不服从的部邦被消灭重建部邦,叫做封土建国~封国,后来叫诸侯国。后来服从夏朝的部邦得到夏王护佑也演变为封国,边远的部邦一般叫做方国,不服从没有被征讨的也叫方国。王朝的王或帝又叫天子~被神化为天帝的嫡长子后裔而在人间的代理人,实行世袭传承,封国和方国的国主~君主也实行世袭制,于是部邦共主制度被王国世袭制替代。但是夏朝开始并不得部邦人心,中途还被大羿的后裔“后羿”夺了天下,经历三代才由少康王恢复了夏朝。后来,夏朝统一五百年左右,被其下的商国造反灭了推翻建立商朝,商朝统一下的周国又造反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夏商周三个土奴王朝都有自己的天子直辖国土~都在最优好的中原所以叫做“中国”,还有天子灭了原来的封国与方国重新赐封建立的封国~需要上税和跟随天子征讨不服从的部邦或造反封国。封国大多在条件优好的中部地区,后来与同处中部的天子之国合称“中国”。除此之外,在边远地区还有面积大小不一数量繁多的方国和部邦甚至松散的部落,只要服从天子统一地位就不被天子征讨得到和平。因为方国、部邦或部落条件不好,一般不上税,近一点的有出兵的义务~如周朝夜郎国就出兵讨伐楚国。封国与方国、部邦、部落条件不同义务不同,权力也不同又分为几个等级,产生了三等爵位(伯侯公或子公侯~伯为一方诸侯国首脑)、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和五服、六服、九服等最远最差蛮荒之地的统称荒服。封国中的五爵以侯爵最多,所以,封国和天子直辖国土一般又称作诸侯国。但是方国、部邦及部落与封国都是天子统一下的天下一级行政区,所以也统称诸侯国。这个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诸侯国也有差异。

西周封了多少国家,根据以上历史和政治制度,综合资料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周打败敌人重新赐封建立的国家~封国,共有71个,因为都是用周王发下来的土地实际赐封建立的国家,所以称作实际封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的姬姓封国53个,异姓之国~有功之臣与前朝贵族~三皇五帝与夏商王朝后裔封国~共计18个。53个姬姓封国中,周公之后加封2个,共计55姬姓封国~后来灭国后以国为姓而演变成55个姬系姓氏;最初的53个姬姓封国里面,姬昌及其兄弟的直系子孙封国是15个,属于护卫周朝的直亲封国。这就是左丘明《左传》和荀况《荀卿子》说诸侯国封国七十一、姬姓之国四十和兄弟之国十有五个的来源。除了71个封土建国的封国外,还有宣布服从周天子没有灭国而接收封号的封国、方国,还有330个左右,称作名义封国。名义封国加上直接封国共计有四百个左右(这是《吕氏春秋》说四百个封国的历史来源)。此外,整个姬周王朝(包括西周与东周)时期,四周八方的边远地区的部邦和部落,为了获得和平安定和图个“正统”名誉,宣布服从周天子而前来首都上贡的“泛诸侯国”,称作“服国”,总计还有八百个左右(这是《吕氏春秋》等说服国八百个的来源)。这八百个服国类诸侯国,再加上前面的实际封国和名义封国四百个,一共有一千二百余个泛诸侯国了。

秦朝建立郡县直辖制度,把天子直辖式统治方式扩大到军队所征讨范围内,废除劳奴农业制度(但是家政奴隶知道六朝时期都存在,唐宋废除奴隶与殉葬制度后,明清又恢复家政奴隶与殉葬制度~朱元璋首先恢复)建立秦朝,但是边远地区的方国部邦制度还是存在,只不过逐步发展演变为“藩国间辖统一制度”。泰华帝国从土地财权世袭社会以来,都是郡县直辖或者省(州府道路)县直辖制度与藩国间辖统一制度相结合的混合统一天下的政治制度,统一天下四海一家是泰华国族的政治智慧与伟大思想。无论大汉民族为天子还是少数民族为天子,都要修撰历史以表明自己是华国正统,都要赐封周朝部族与方国,周朝方国与部邦、部落也都要前来上贡获取赐封,才能获得在本地的统治正统。青藏高原前的吐蕃地区和蒙古高原的北华草原地区如此,北亚、中亚地区如此,朝鲜、日本、琉球也如此,东南亚仍然如此。由共主天子直辖与部邦方国间辖结合的天下统一制度,发展成为郡县(省县)直辖与藩国间辖的天下统一制度,是泰东地区七八千年的政治历史传统,这也是东方古代能够和平发展的政治保障。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诸侯国吗,诸侯国是不是就像现在的省?

不是每个 朝代都有诸侯国。

周朝制度,诸侯国有完全自主权,只需要像周王奉行进贡、助兵、朝贡等义务即可。

秦朝没有诸侯。

汉朝初年,诸侯权力很大,一度有自己的军队,独立行使治权。汉武帝时开始削弱诸侯权力,中央向诸侯国派遣国相管理国政,诸侯逐渐丧失了治权,只是享有封地的赋税。汉朝的诸侯国最像省,只是”省长“是相,而非王。

晋朝有所反复,随即爆发“八王之乱”,颠覆了晋朝。

所以以后的朝代分封的诸王遵循汉朝惯例,诸侯王只领赋税,不得插手封地的治权,可以有卫队,但是被严格限制。

唐中晚期形成了“藩镇割据”,习惯上也称“诸侯”,但是这时诸侯是节度使,即各地最高的军政长官不再服从中央号令,以节度使名义完全掌握了本地一切权力,传位给自己的子弟,形同古代的诸侯。

明朝时代的宗室子弟可以住在“藩地”,但是不能结交大臣,不能插手地方政务,甚至未经皇帝允许,不能离开“住所”,除了繁殖外不能做任何事情。

清朝亲王都属于“虚封”,就是连封地都没有,只是多了每年一两万两地俸禄而已。

诸侯国是什么意思?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但若强大起来也会成为与中央政府抗拒的力量。

诸侯国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诸侯国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扩展资料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

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

战国时期以后,原来的晋国被赵、魏和韩“三家分晋”;吴被越所灭,越又被楚所灭;诸侯国只剩下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大国及其他一些小的诸侯国:中山国、鲁国、宋国、郑国、卫国等小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侯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