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百科 > 文化 > 正文内容

英语课活动做匹配 英语课互动游戏有哪些

小风采月2023-02-25 13:05文化122

今天给各位分享英语课活动做匹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英语课互动游戏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英语四级段落匹配题技巧是什么?

英语四级段落信息匹配题是,长篇阅读理解篇章后附有10个句子,每句一题。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有的段落可能对应两题,有的段落可能不对应任何一题。四级考试需要各位同学去看十个左右的段落,然后去匹配十个信息点。

采用由易到难的解题策略,可以提升考生的解题信心。对于那些答题线索较少的题干细节信息,考生可留在最后再解答。在解答这类较难的题目时,考生可快速阅读原文中仍未选过的段落的主题句(通常为第一句、第二句或最后一句),然后根据段落大意与题干中的细节信息进行匹配。

英语四级考试目的

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服务。国家教育部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1993年名为“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设计组”)负责设计、组织、管理与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个体差异性教学

一、引言

尊重差异是当代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差异教学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标准》提出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教师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在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以使教学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效益。

二、个体差异原则

为采取适应相关差异的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了解有助于差异教学实施的个体差异原则。

1.匹配策略优先原则

即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设计方面,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优先考虑、满足或符合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或智力类型、偏爱的学习风格和成果表达风格。

2.多元组合与交替原则

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安排适应学生偏好和风格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同时,也尝试接触与自己不太符合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多元组合与交替原则往往能促进学生“扬长补短”。

3.利用差异进行交往互动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利用个体间的差异性进行互补互动互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通常是进行同质分组,而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是希望通过对话与交流,让不同类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进行互动,可能构成学生彼此的“最近发展区”。

三、基于个体差异原则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主阵地。面对始终存在差异的学生主体,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我们尝试着将差异教学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教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兼顾个性化需求,利用差异资源倡导合作自主学习等教学实践尝试,我们收获了每一个孩子的“差异性进步”。

1.关注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教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台阶

个性化教案,是为有差异的学生量身订做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有可能因人而异,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层次的机会,才可能让师生的互动成为一种愉悦且成功的课堂交流。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例如: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的分层递进式提问往往能将学生引入奇境。有经验的英语教师往往有三问:开场一问要引人入胜,引爆学生“热情”;中间一问要别开生面,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深入研读;结尾一问要回味无穷,让学生浮想联翩,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兼顾学生个性化需求

英语差异教学主张在个性化教案的基础上,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认知风格的差异,单一的语言输入方式已不能兼顾全部,为此,必须采取多形式,高频率的知识输入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同时用于教学展示,不仅能够传授新知而且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认知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将“个别化学习”“集体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巧妙地结合起来,较大面积地覆盖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通过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可以兼顾每个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

3.利用学生差异资源,倡导合作自主学习

在差异教学课堂中,我们利用学生差异资源,采取异质分组并倡导合作学习方式。在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强调大家在学习中的合作作用,却淡化了小组中学生分层的概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异质分组让学生既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英语课堂合作自主学习中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特长,都被赋予一定的任务,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来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形式的教学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有差异的进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同时,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学习外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结束语

差异教学对于学生的差异持积极态度。 它不回避学生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加以开发,采用各种形式来调整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英语差异教学更多地强调活动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力争超越“原来的我”,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研究,立足实践,差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课堂导入中的问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导入对整个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索晓燕,2011)。然而每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导入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导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导入环节迂回、拖沓

    导入环节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出教学话题,奠定课堂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课堂导入应该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但不少教师在导入课堂时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导入环节设计得迂回、拖沓。

    例如,有一位教师的导入是这样的:Hello, boys and girls. I'm very happy to come to XXX. XXX is a very beautiful place. Do you know where I come from? I come from YYY. It is very far away from XXX.Yesterday, after I arrived in XXX, I missed my home, and I missed my son. So, I called my home. I wanted to talk to my son. However, after talking for a while,my son didn't want to speak more. Do you know why? He said he wanted to play computer games. Do you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Today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computers ... 这样的导入不仅过多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绕的弯子太多。

    再如,在某节主题为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的课上,教师先是从教学地西安引申到西安曾是唐朝古都长安,再从唐朝丰富多彩的诗歌引入本课的主题,即英文诗歌的形式。整个过程过于曲折、迂回。另外,从内容上来看,从唐诗引出英文诗歌的形式,两者关联性不强。如果该教师能在导入环节直奔主题,采用“Do you like poems?”和“What kind of poems doyou read?”等问题导入,则可以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课堂效率可能会更高。

     又如,某节阅读课的主题是Mickey Mouse,授课教师先以自己长得像功夫熊猫进行类比,然后从功夫熊猫象征中国文化引出Mickey Mouse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整个导入环节教师发散过多,不仅过程冗长,内容拖沓,逻辑上也有缺陷。相反,如果根据课文导语中的提示“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 Do you like to watch cartoons? What is your favourite cartoon? Why do you like it?”,仅仅通过三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迅速、直接地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导入内容选择不当

      导入环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并且经过教师严格筛选的。但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导入的形式,忽视了内容选择的准确性,导致了导入环节内容选择不当、导而不入的情况。

     比如,在一节课题为“What Does He Look like?”的课上,授课教师选用了很多动物图片作为导入材料,但显然人与动物是具有本质差别的,用于描述动物的词汇通常不适用于描述人类。例如,heavy可以用来描述大象之重,但不适合用来描述人的体重。因此,该教师选择的导入内容并不合适。

     又如,在另一节主题为The Rest of Elias' Story的课上,授课教师在导入环节选择了一首Beyond乐队的歌曲《光辉岁月》来导入课文。虽然这首歌是为赞颂曼德拉而作,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歌颂曼德拉,而是通过学习主人公与曼德拉之间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曼德拉的真诚、善良。因此,该教师将这首歌曲作为导入内容不太恰当,没有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此外,粤语歌词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也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教师可以直接从曼德拉的人物形象上入手,向学生讲述曼德拉的事迹,简明扼要地引出课文,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3)导入情境缺乏真实性

    课堂导入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变化,除了游戏、视频、图片、提问等形式之外,创设适当情境也逐渐成为导入新课的重要方法之一。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赵蒙成,2005)。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流连于情境的创设形式,设计出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导致导入效果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一节主题为Interviews的课上,授课教师收集了一些毕业照,并告诉学生照片中的学生即将毕业并进入社会谋生,需要得到求职上的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拍毕业照时基本都已找到工作,已经不需要此类帮助。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缺乏真实性,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利于接下来课文内容的学习。如果教师能直接采用职场面试的照片来询问学生照片中的人在做什么,从而引出课文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又如,在另一节课上,授课教师以国庆节不知道去哪里旅游,而请学生帮忙选择旅游目的地作为导入情境,但这样的情境不符合生活实际,对之后课文The Paradox of Choice的导入也没有帮助,仅浮于情境创设形式表面。或许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从手机型号的多样性而使选择愈发困难这一现象出发,导入选择悖论这一课文主题。实际上,教师可以先出示一部新式和一部老式手机的图片来让学生做选择,随后再呈现几十种新式手机让学生做选择,待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Is it always good to have many choices?或许这样就会获得很好的导入效果。

    2.教学活动的设计问题

   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的各种活动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教学活动不仅反映了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还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安排(李龙,2010)。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确保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收获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存在可操作性不强、脱离课文主题、缺乏角色定位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1)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

    良好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事先规划和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等多重因素,以保证其顺利实施。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头脑中进行预演。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常设计出可操作性不强的教学活动。

    例如,有的教师将某个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8人一组进行讨论,但由于每组的人数太多,学生单独表达展示的机会减少,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在保持沉默,只有个别学生踊跃发言;也有的教师让2名学生完成3人的活动,学生人数不够,根本完成不了该教学活动;还有的教师在某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找出列表中的人物来自的国家,但是在实际给出的两栏列表中却将部分国家名称直接给出,失去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学活动也感到迷惑不解,无从下手。这些都是教学活动可操作性不强的表现。

    (2)活动内容偏离课文主题

    活动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内容不合理,再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也无济于事。诚然,教学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但是如果偏离了课文主题内容,再精美的活动形式也是枉然。

     例如,在某节主题为The Favourite Movie Theater的课上,有教师将所有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The beautiful city上,与课文主题内容完全没有联系,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又如,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比较真假两幅蒙娜丽莎画像,这样的教学活动与课文主题内容The Renaissance也相去甚远。尽管这些活动都设计得十分精美,教师也准备充分,但它们都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将活动内容转移到与课文主题毫不相干的问题上,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3)活动缺乏真实的角色定位

    教学活动需要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指说话者或作者在生产语篇的过程中赋予自己以及听者或读者的交际身份的过程。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交际,交际各方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身份来参与交际(程晓堂,2007)。在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可以选择以什么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自己也可以选择以什么身份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但由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

      例如,在一节课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并假定一名学生为报社工作人员,由他向前来参观的客人(另一名学生)介绍新闻出版的流程,活动角色定位清晰明确,真实地反映了日常交际行为,教学效果较好。但在另一节课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并分别给两人不同的关于奥运会的语言材料,然后让两名学生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获取关于奥运会的完整信息。该活动乍看合理,但是教师未能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学生没有身份的代入,仅关注语言形式而忽略了真实意义的表达,活动情境和对话内容都不够真实。此外,该教师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写一段话,既没有设定好学生的写作身份也没有明确读者对象;学生们感到很困惑,难以参与,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课堂结构方面的问题

    课堂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它是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陈钧等,1996)。精心安排的课堂结构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紧凑的教学环节、合理的时间分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受益。一方面,教师通过安排恰当的课堂结构,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结构合理的课堂教学,也能收获丰富而独特的学习体验。因此,课堂结构的编排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教师们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过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活动设计上,对各教学环节间的衔接与过渡关注不够,使得课堂结构显得松散、凌乱。但一节好课,过渡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各教学环节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还是常出现教学环节缺乏过渡的问题。

      例如,某节课的主题是The Start of a Great Friendship。完成导入和部分新授环节后,授课教师突然提到希特勒,但是希特勒在之前的课堂中从未出现过,还没有读到后续课文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如果此时这位教师能采用更流畅的过渡方式,做好知识铺垫,将前后教学环节衔接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完后续的课文后再展开这样的讨论,环节过渡会更加自然连贯,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还有的教师在环节间过渡时处理方式较为生硬,缺乏适当的过渡语。例如,在主题为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的课上,有教师直接提出“What can we do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的问题,并由此进入拓展环节。此时学生刚学习完课文,没有任何预兆地突然进入拓展内容的学习,不仅打断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而且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连贯性。此外,该讨论与前面的教学环节缺乏关联性,在教学中显得较为突兀。如果该教师能先引导学生针对新授课文内容稍加讨论,如:If you were Berners-Lee, what would you do? Would you start your own

software company?将前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拓展环节的学习,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教学环节顺序安排不合理

     一般来说,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过程划分为导入、新授、巩固、运用、检查等五个环节。这五个教学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顺序。但课堂教学的顺序又受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的影响(陈钧等,1996)。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顺序时应在把握基本教学顺序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保证其科学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灵活安排教学环节的顺序,有的连基本教学顺序也把握不准。

      例如,有教师在导入环节过后,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全文。但对于新课而言,教学活动应该先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故事的人物、情节和寓意等方面。默读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随后再展开关于课文内容的讨论,欣赏写作的手法,在完成新授后再进行朗读等巩固练习,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还有的教师在读前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语言聚焦的活动:Find a word or phrase in the passage which means ... 然而本节课在开展这个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只是简单地把段落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匹配,尚未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和含义。因此,该教师设置的教学顺序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和意义之后,再进行这样的语言聚焦活动可能会更加合适。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活动时间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多,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用,每个活动匆匆而过;有的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导入环节,导致其他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结构头重脚轻。

      例如,有位授课教师为了导入新课,用了17分钟的时间进行词汇铺垫,以至于在之后的学习中,留给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过少。如果该教师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还有的教师搞“一言堂”,自己讲得太多,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时间太少。例如,在一节教学重点为Make an action plan的课上,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吃透文本,做好词汇和情感的铺垫,花了30分钟处理文本,只留给学生5分钟讨论,最后用了3分钟请一名学生简单汇报,草草了事。这样的时间安排违背了Make an actionplan教学活动的初衷。教师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讨论和展示环节上,引导学生思考How to make an action plan,这样才能更体现出这堂课的价值。

     4.语篇意识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把篇章中的词汇和结构看得很重要,阅读理解大多停留在句子层面上,学生获得的语篇意义也基本上是把各个句子意义相加得出的意义总和(张献臣,2009)。但语篇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强调语篇的组织形式和语篇语义的完整性,学生不仅要理解个别单词和句子的意思,还要对语篇的组织结构和相关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中语篇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因为自身语篇知识不足和语篇意识淡薄,造成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理解偏差、语篇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和破坏语篇内在结构等问题。

    (1)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理解偏差

    教师的语篇知识不足和语篇意识淡薄在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对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

    例如,在某节课题为The Rest of Elias' Story的课上,课文内容为主人公Elias和曼德拉之间发生的故事。授课教师误将课文主题当作黑人问题,从导入环节开始,一系列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错误的主题开展,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内容。而实际上作者只是想通过讲述他和曼德拉之间的故事来侧面证明曼德拉的善良。这种偏差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该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不足,还体现了其语篇意识的缺乏,导致对文本理解不准确。

      又如,在另一节课上,课文通过典型诗歌案例来介绍诗歌的不同形式。然而授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诗歌形式只字不提,既没有引导学生对诗歌形式进行讨论,也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反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作为例子的诗歌上,随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显然,该教师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未能准确把握语篇内涵,从而使教学活动偏离课文主题。

     (2)语篇教学方法运用不当

     课程改革以来,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语篇教学逐渐走进人们视野。教师们在关注词汇和句子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语篇结构和语篇的深层含义。但由于语篇知识有限,许多教师在理解语篇结构和深层含义时常常出现语篇教学方法运用不当的情况。

       例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在第一次整体阅读时,先读每一段的首末句来把握文章大意,但并不是所有文章段落的首句或末句都是主题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先确保自身对语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然后选择正确的语篇教学方法指导教学。

       此外,受语篇教学的影响,教师们在阅读课上为了教授个别单词和语法点,而另设其他语篇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有位教师在阅读课中为了教授real、really、painting、painted等词,就用这些词自编了一封信让学生阅读,希望学生能在阅读这封信时理解这些生词。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恰当,一方面教师创设的语篇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编写的语篇也不利于课文文本的学习。值得肯定的是该教师拥有一定的语篇知识和意识,但对其理解还不够充分和透彻,还需进一步学习。

      (3)破坏语篇内在结构

语篇中的内在结构包括微观结构特征(micro-structuralproperties)和宏观结构组织(ma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语法结构、词汇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都属于微观结构特征。句子与句子之间以及更大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则属于宏观结构组织(McCarthy Carter, 2004)。但因为每个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和逻辑—语义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不论是在微观结构特征中还是宏观结构组织中,语篇的内在结构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意识不到这点,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划分语篇,破坏了语篇内在结构。

      例如,在课题为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阅读课上,有教师将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分别为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但仔细来看,这样的划分并不合理。比如,在该教师划分的“地震时”的部分中,作者描述了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但很显然,人员伤亡并不是在“地震时”一瞬间发生的。因此,该教师不合理的段落划分不仅破坏了语篇原本的内在结构,还易误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又如,在另一节有关曼德拉生平的课上,授课教师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曼德拉建立ANC (非洲人国民大会)之前和建立ANC之后。但实际课文中根本没有提到ANC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而且文中多处只是作者的叙述,并不能划分为ANC建立前后发生的事。语篇内在结构被教师的随意划分破坏了,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掌握语篇的真实意图和内在结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5.教师语言方面的问题

     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师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重难点、提问答疑、归纳总结,每个教学环节及其衔接都离不开教师语言。因此,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质和量、教学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语言的原则和目的,才能使语言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胡春晓,2018)。但我们发现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也常出现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真实性和交际性等问题。

     (1)教师语言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教师语言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Walsh(2002)指出,只有当教师充分意识到教学目标与语言使用相匹配时,恰当的教师语言才更有可能发生。而且此时学生的学习机会也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在一节课的某一特定时间,教师语言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显著偏差,那么学生学习和习得的机会也会随之丧失。但教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教师语言与教学目标匹配起来,有的甚至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在一节主题为“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的课上,授课教师在导入环节提问:How can we make our friendships last?但显然该环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快速与课文建立联系,导入新课“Should Friends Be the Same or Different?”的学习,而不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让友谊天长地久。该节课教师语言与教学目标不符,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

       再如,在另一节课的新授环节,有教师提问:Why shouldn't we lose hope after an earthquake? 一方面,这种问题属于常识性提问,对教学帮助不大;另一方面新授环节应该以让学生理解课文为主,而不是展开拓展讨论。因此,该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教师语言对教学的作用也体现不出来。

     (2)教师语言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而且还是教学的手段。教师语言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将整个教学过程组织起来。但教师语言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比如,有位教师给出了一些名人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Who do you like best?此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然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What does he look like?于是学生的回答中便出现了这样的句子:I like Ma Yun best because he has short hair. 显然,学生喜欢马云并不是因为他留的短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忽视了语言的内在逻辑,从而误导了学生。

    又如,有位教师讲道,自己的女儿喜欢玩抖音的问题困扰自己很久,并向学生征求意见:What should I do? Can you help me?一位学生说:You should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her.教师回答说:A good idea. So, can I ask my wife to give birth to another baby?虽然该教师试图用连词so将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但逻辑上前后两句并不是因果关系,而且内容上与学生讨论的问题联系不强。

     (3)教师语言缺乏真实性和交际性

      教师课堂语言具有真实性。程晓堂(2010)把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问题分为交际行为的真实性、话语中的语言真实性、话语的内容真实性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交际行为的真实性指师生交流应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符合真实、自然交流的特征。话语中的语言真实性,即教师语言是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是编造的语言。话语的内容真实性,即教师说的话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比如,教师指着一张照片说“This is my best friend, Ming.”时,照片中的人物应是教师真实生活中的好朋友,而不是卡通人物或玩偶。但初、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真实,特别是交际行为缺乏真实性。

       例如,有位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并要求其他人发表意见。显然,学生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十分主观的话题,并不需要其他人给予其意见。另一位教师在课上问学生“Do you want another test tomorrow?”,但这样的问题在教师提出之前就能预知答案,而且考试安排也不是学生能决定的,教师话语缺乏真实交际目的,对于教学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全国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活动设计、课堂结构、语篇意识、教师语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因篇幅所限,本文并未深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师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本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为广大教师和同仁改进初、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供启发和参考。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运用游戏教学

导语: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模式是英语教师直接教授本课所要求的知识点,这很容易使反应较慢或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因答不上问题而感到羞愧、紧张,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与压抑情绪,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积极交流,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游戏在课堂上的运用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运用游戏教学

一、巧用游戏创设英语氛围

刚上课时,由于才上完了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此时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课程相关的区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教学游戏,就会使学生的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如课堂前几分钟让学生唱一两首英语歌曲,唱歌时还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这样,既可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写写画画、问答竞赛、接句子等小游戏,使学生的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兴奋起来,把学生的兴趣慢慢地引向英语课的学习上来。

二、用游戏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利用恰当的游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新句型“Let's have a look”时,我们可以这样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T: Hello,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 OK!

T: Now, please guess. What's in the box?

S: Is it an apple?

T: No, it isn't.

S: Is it a toy car?

T: No, guess again.

S: I think it's an eraser.

T: Now, let's have a look. Oh, it's an eraser. You are very clever.

S: Thank you very much.

这样不但复习了学过的词汇和句子,为新内容作了铺垫,而且由于好奇心的促使,学生急于想知道手里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动口。

三、运用游戏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学生不喜欢老师单调地讲解,不喜欢重复不断地拼读英语,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一些难读懂、易混淆的字母、音标、单词和句子更是如此。如果长期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学习中的难点往往也会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表示颜色的单词时,我将一些学习用品与小玩具放在气球内,击破气球后猜出东西的颜色,猜中者即可得此礼物。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举手发言。通过游戏,既练习了句型“What colour is the…?”又练习了颜色名词。学生们对游戏很感兴趣,所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巧用游戏消除疲劳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经过十几分钟后,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进入“思维低谷”。因而,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着如何处理“思维低谷”的问题,而运用游戏不失为一个快捷方式。通过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们大脑皮层出现疲劳的区域稍稍休息,而使其他区域稍微兴奋一下,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闯过这段“思维低谷”。

在一堂课中,当学生觉得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我们可给学生放一段节奏明快的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如“Clap your hands over your head…”然后重复,直到音乐结束。这样,他们会在愉悦中恢复精神。

五、用游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模仿能力和创造潜能,但这潜能要靠教师平时耐心地去开发。教授“take a message”时,老师可以一上课就拿出玩具电话机说:

A: Hello! This is 2568832. Can I speak to Jim?

B: Sorry. He isn't in right now. May I take a message to him?

教师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惟妙惟肖地把知识点表现出来。此时,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因为教师可以用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用中文翻译,使学生明白,然后进行小组或同桌练习。这样,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打电话”,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英语课堂上分角色表演的游戏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分角色表演的重要性,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

游戏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整体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又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既要注意所设计游戏在思维上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游戏开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运用游戏教学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应用

在低段年级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更注重生动活泼的游戏,富有趣味性,同时也会结合TPR(全身反应法)展开活动。经过观察与总结之后,可以归纳一下几点:

第一,歌曲、歌谣的运用

教材中的英语歌曲或与所学语言材料相关的其他歌曲可以促使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在课前学生集体合唱,不仅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的课堂氛围,又能为上课内容做铺垫,一举两得。学生击掌或做动作,反反复复得吟唱,就是一遍又一遍学习与锻炼。身处英语情景的儿童很快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沉浸在英语的美丽之中。

第二,情境表演

通常是即席表演,这种表演以语言形式反映出生活的真实一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围绕一个主题思路进行,也会围绕某一情境完成授课。当学生掌握本课内容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灵活运用新知到情境对话之中,由孩子自由表演,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第三,简单的游戏,例如开火车,找朋友,我说你做,画图等

低段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要让课堂有秩序的进行必须让孩子领悟教师设置活动的'目的。所以在游戏环节最恰当的就是设置简单的游戏,着重运用学生全身反应法。低段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致相对要高,简单的游戏也会让他们乐开怀。

而在高段年级的课堂,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认知上的成熟,高段年龄的学生也更具有竞争观念与挑战意识。所以游戏一般都有难度与挑战。

第一,使用绕口令

高段孩子已不能在简单的歌曲与歌谣中得到满足,如果教师能够讲枯燥的语言知识改编为儿童喜闻乐见的绕口令,学生即使是面对枯燥的单词也会变得卓有兴趣,绕口令会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既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流,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故事教学

高段学生已经基本阅读能力,词汇语法掌握也有很大提高。相比低段学生来说,课堂形式有更多的余地选择。学生永远都喜欢故事,故事形象生动,更容易将枯燥的语言转化成脑海中有趣的情节。在掌握故事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创编故事并进行演绎,切身做一次导演与演员,体会在自编自导自演中的快乐。

第三,较难的游戏

例如猜单词,创编歌曲诗歌等。对于高段学生,重点不仅是活动的乐趣,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旧知,结合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运用的反思

使用好的游戏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但是并不是所有游戏都适合运用在课堂之中,教师在使用游戏之前必须考虑学生年龄,学生已有基础与能力,课堂连贯性,游戏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等。

第一,注意游戏本身的内容与意义游戏必须要与课堂匹配,与前后环节衔接

有层次感、条理性与创新性。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行为特征的游戏,不可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也不能太过简单,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第二,注意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游戏道具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等。教师要用清晰的指令语言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

第三,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公平性

孩子的好胜性重,喜欢班级小组竞争。游戏的竞争机制也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动机。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兼顾所有学生,确保游戏环节没有个别特例的情况发生。在游戏中也要有形成性与终结性的评价,给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动力。

第四,注意控制游戏的时间

课堂时间有限,游戏只是操练的一种形式,切忌使用大量时间在游戏中。一方面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游戏会感觉枯燥,另一方面不容易控制班级秩序,造成学生无法静下心学习课堂重难点。

教学更像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扎实得掌握学科内容,也卓有兴趣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充分分析学生特点,理解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要避免机械重复的教学形式,运用适合恰当的游戏,始终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也为孩子将来的英语学习打好夯实基础。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经验和方法

导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课堂导入是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前五分钟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导入如果得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作下铺垫。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于一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经验和方法

一、案例分析

同课异构活动是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把握课堂教学规律的捷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或多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进行授课,然后其他听课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议,以提炼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内容为《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家庭成员的词组并学会介绍家人,分别由A、B、C三位教师执教。

1.“提问式”导入导出活力

案例1:变“老三篇”为“生活篇”

【原音回放】教师A在教学时,采用了“提问式”导入法,用以下问题导入新内容的学习:How are you? What is this? Can you spell it?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应答自如,教师自然十分满意。然后急转直下,进入新课教学。

【深层透析】这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典型的“老三篇”式提问导入。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其初衷是好的,旨在着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但是没有“导”出“活力”。问题在于:①老三篇”式的提问给大家“老生常谈”的感觉,缺乏新意,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的热情;②提问的内容与当天学习内容的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新内容的呈现会给学生带来“跳跃”的感觉;③同样的问题经常提,就成了“常规性”问题,太常规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涌动,只会养成学生不积极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面对教师常规性“老三篇”式的提问,学生的“应答自如”,只是“机械”地“应对”而已,因为无须进行“思考”。这并不是真正的语言交流。

【抛砖引玉】笔者认为,“导”要导出“活力”,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变“老三篇”为“生活篇”,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可供师生进行交流的话题。如在学习主题为“家庭成员”的单元前,不妨设计一个有关家庭的话题,如拿出一张学生熟悉的全家福照片(比如《家有儿女》的剧照)问:What's this? Do you know them? 引导学生用英语谈论关于家庭成员的话题。这既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他们通过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活动式”导入导出氛围

案例2:变“形式”为“内容”

【原音回放】教师B在教学时,采用了跟唱英语歌曲的方式导入,所选歌曲是北京奥运主题曲“You and Me”。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哼唱,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氛。开始上课了,教师和学生以这首歌为话题用英语开始了交流,由此导入新课。

【深层透析】通过唱歌的方式创设浓郁的英语氛围,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节课并没有导出与主题相吻合的“氛围”。笔者认为,这篇课文不需要歌曲中渲染的那么深奥的意义,而需要一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温馨的旋律。这节课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的问题在于:歌曲所渲染的氛围与学习内容不匹配,这位教师只是简单“粘贴”了唱歌这一“单元格”,而缺乏相应的内容。缺乏内容或与内容不符的形式非但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只会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并没能较自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之中,这样的“导入”也就没有达到“导出”氛围的目的。

【抛砖引玉】要导出英语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有与内容想匹配的形式。在这里,只要将歌曲换为“My Family”,氛围就会好得多。这首歌旋律优美、欢快,歌词比较简单,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容易模仿,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去感受家庭的温暖。更难得的是,这首歌与课文主题相吻合,用它导入新课的学习能导出气氛,导出学习的情绪,导出学习活动的顺畅。

3.“铺垫式”导入导出实效

案例3:变“呆板”为“趣味”

【原音回放】教师C教学时先处理词汇,以扫除学习的障碍。这里暂且称之为“铺垫式”,即通过对词汇学习的检测与回顾导入新课。在本课中,教师C为了回顾并检测学生上一节课词汇学习的效果,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先请学生用“Matching”的方式将单词和对应的英文释义连起来。

【深层透析】英语学习离不开词汇、习惯用语和主要句型的记忆,所以,通过“铺垫”的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是很多英语教师常用的方法,用得巧妙会使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但这种单调的方法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且脱离一定语境的词汇练习往往会因为语境的缺乏而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结果不仅个别参与的'学生答得比较机械,而且大部分学生只充当了“观众”,成了词汇“铺垫”过程中的“匆匆看客”。因此,常用这样的方式作为“铺垫式”的导入,效果并不理想。

【抛砖引玉】笔者认为,“铺垫式”导入要导出“实效”,首先要导出“趣味”。这篇课文涉及的单词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回顾和检测,如:造句、对话表演、语言描述、做动作说单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具体语境中将单词的词义表达出来。如①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表示的词汇和短语有:this, that, this is, that is, these are, those are等;②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造句来表示意义的单词有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friend等;③可以通过对话表演表示意义的词汇和短语有pardon, excuse me等。在这样形式多变的“铺垫式”导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参与热情提高了,英语学习氛围变浓郁了。随着活动的开展,新课的学习自然地导入,效果比单纯的“Matching”有趣得多。

笔者认为,衡量导入是否高效,要看它能否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能否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否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主题。只有在有利于启迪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定向思维的前提下,新颖、和谐、精炼才是可取的。应该说,一堂课如何引入,因教师及其教学风格、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甚至时间、地点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二、初中英语新课导入艺术应用要点

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导入,在设计和实施中,笔者认为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1.导入目的明确

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保证设置的问题情境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由目标规定学习行为的方向。上课伊始,要有意地调动学生知、情、意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

2.导入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

导入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实际,才能发挥其功能。①吸引注意。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导入中使用足够的变化刺激,要抓准反映主、客观矛盾的教学情境,使这一矛盾的情境设计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相适应。教师使用的各种导入类型,不论在形式上有多大差别,都要符合上述原则。②连接。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在分析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信息沟的基础上,形成新课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③相互作用。只呈现学习材料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必须组织和引导学生与学习任务相互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潜在的认识差距。导入中,教师必须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暴露出学生的主观认识与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对峙,使学生个体潜在矛盾被自己充分认识,明了其自身存在的困难,从而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使用不同的导入手段,只要教师能采用切实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好英语。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经验和方法

一、导入必须有目的性,能让学生快速明确本堂课要学什么

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物品的位置。我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运用实物bag,先询问学生“What’s this?”,在学生回答之后接着将bag放在不同位置并运用目标语言询问“Where is my bag?”,从而引出本节课要用到的新单词in,on,under。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就能够很快明确学习目标,他们也能够轻松参与下面的活动。

二、导入要有新意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音乐或视频导入已经不再新鲜,有时视频导入反而会让学生关注其他的与本课无关的一些东西。例如,曾经有位同事在讲Unit 5 I’m watching TV时,她用了一段江南style视频导入,结果发现好多学生只注意看“热闹”。因此,我在讲这一课时,结合上一个单元有关动物的话题,连续播放了几张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What animals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 doing?”。这样,既能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由于图片是连续播放,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老师的提问,这样就能达到有效导入。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能促使学生去求知、探索

比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明星的图片(将脸部遮挡),然后播放了一段有特色的笑声音频(时间约半分钟的周星驰的笑声),询问学生“Do you know who he is?”学生们对周星驰很熟悉,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显示整张图片的同时追问“What’s his job?”,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该导入中,被遮脸的图片尤为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导入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最好在五分钟以内结束。因为过长的导入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劳,思想不集中,错过接受新知识的良机,影响课堂任务的完成。

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变得更有活力。

英语课活动做匹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英语课互动游戏有哪些、英语课活动做匹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