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34百科 > 情感 > 正文内容

七夕是几号 中国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慕容雪上飞2023-02-13 02:45情感111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七夕是几号,以及中国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七夕是几月几号

七夕是8月4日星期四。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七夕节。在古代,七夕节最早叫作“乞巧节”或“女儿节”,妇女们在这一天相约,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祈求得到智慧,变得心灵手巧。后来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被注入了爱情的元素。

七夕节很多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写下了很多诗篇,来描述这个浪漫的节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观的七夕词《鹊桥仙_纤云弄巧》。

七夕是几号

2021年七夕是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六。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为什么会定在七月初七

说法一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规定两人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这天鹊桥相会。

说法二

关于乞巧的记载。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说法三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说法四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说法五

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同时七夕节也被称之为女儿节。

七夕习俗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搭制香桥,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迎仙

农历七月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游七姐水

在广西百色、靖西等地,人们在七夕这天会下河洗澡。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这个习俗和当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传说有关。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着七夕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染指甲

染指甲是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是8月14日,星期六,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有哪些传统习俗

乞巧

乞巧,是七姐诞(七夕)的一项较为流行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月初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故名七夕。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陈列巧果(油炸面食)、莲蓬、白藕、红菱等,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若穿好的,就称为得巧。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拜魁星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民间谓为魁星主文事。

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在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

拜七娘妈

在闽南,香港台湾,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七夕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节是 农历七月七号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

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两人情投意合,就私订了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啊

七夕是8月4日星期四。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七夕节。在古代,七夕节最早叫作“乞巧节”或“女儿节”,妇女们在这一天相约,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祈求得到智慧,变得心灵手巧。后来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被注入了爱情的元素。

七夕节很多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写下了很多诗篇,来描述这个浪漫的节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秦观的七夕词《鹊桥仙_纤云弄巧》。

七夕一般在几月份 七夕节是每年的几月几号

导读: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七夕节源于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因此这个节日也被赋予了浪漫的爱情意义,但由于七夕所对应的新历日期每年都有差别,因此人们对于七夕节的日期不太清楚,但七夕节是每年的几月几号呢,七夕又一般在几月份?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在农历七月份,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妇女穿针乞巧: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此在过去农村妇女通过各种仪式,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其中,在不少的农村,妇女通过穿针引线来验证。

七夕斗巧:既然是乞巧节,在农村一些地方,举办“斗巧”活动,来庆祝“乞巧节”的到来。

为牛庆生:在农村有神话传说,牛郎与织女被王母分开,老牛不惜牺牲用自己的牛皮,带着牛郎去见织女,在农村,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举办“为牛庆生”的仪式!

食巧果:在我国,但凡遇到节日,都离不开“吃”这个话题!在七夕,主要以食“巧果”为主,“巧果”是一些点心,通过精细的制作,不同的形状,反映出制作者“心灵手巧”之意!

七夕节还有哪些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关于七夕是几号和中国七夕节是几月几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